即將離開上海的安徽護士,給記者發來她43天援滬日記
時間:2022-05-16 10:59 來源:上觀新聞
這是一位安徽援滬醫療隊隊員持續43天的援滬日記。3月30日晚上八點半,安徽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護士長康建會報名援滬。4月2日她抵達上海,隨后進駐崇明花博園復興館方艙醫院。5月14日,她交接完最后一班。
翻看康建會的日記,可以看到43天來她的欣喜和焦慮,她說記憶更深處,是這些天一些小事帶給她的溫暖。
4月2日 一路上大家有些沉默
昨晚一夜未眠,院感的唐主任打來電話囑咐我做好防護,帶好自己小隊里的十個人,務必安全把他們帶回來。我想得有點多。
比平時早起了一個小時,把女兒昨晚給我的一張皺巴巴的紙和幾顆糖裝在了隨身攜帶的背包最里層,躡手躡腳地起來匆匆離開家,怕吵醒熟睡兩個孩子。路上收到婆婆發來的短信:“去到前線工作一定要做好防護,只有你自己安全才能為他人服務,不要擔心家里,大寶學習有建敏(注:作者老公),小寶有我照顧,你盡管放心吧!全家人都期待你早日抗疫勝利平安回來。別的不多說,切記切記!”我眼睛瞬間濕潤了,開車的老公問我怎么了,我沒說話。
醫院通知要在6號樓前白求恩廣場送我們出征,其實我不喜歡這樣的儀式。我是個感性的人,怕自己落淚。但后來我還是覺得,出征儀式上組織的動員賦予我更多的力量,親朋好友的送行也給了我更多的溫暖。
八點半左右我們兩輛掛著“滬皖一家親,抗疫一體化”的大巴從弋磯山醫院出發了。一路上大家有些沉默,畢竟還不太熟識。雖然話不多,彼此都知道這一車人以后都是戰友。
下午一點左右進入到上海,昔日繁華的上海,大街上沒有一個人,只偶爾能看到一輛救護車或一輛送外賣的電瓶車。還沒下車,大家就互相提醒著戴好口罩。接下來的日子,我們要一起并肩作戰了。
安徽援滬醫療隊
4月8日 什么時候開艙收病人?什么時候把病人收滿?
今天是方艙開艙第二天。來上海后我似乎脫離了社會,我開始不知道今天幾號,是星期幾。周末休息、孩子作業這樣的事情統統與我無關。腦子里唯一想的就是安全出色地完成任務。
到上海的前兩天,忙著練習穿脫防護服、跟著領導和院感老師去現場走流程、改善工作環境。相比出發前的一夜未眠,我坦然了許多。我不知道為什么,或許是領導們親力親為地無數遍調研現場給了我無形的力量,或是隊友們的互相打氣互相鼓勵給了我更多必勝的信心。每天想的問題是:什么時候開艙收病人。
5號下午聽到院長跟安徽省領隊打電話:“我的隊員已完全準備完畢,接到指令30分鐘即可投入戰斗!”
自6號我們開艙以來,大家腦子里想的全是:什么時候把病人收滿?安全地收滿。而剛剛過去的這24小時,是我們干的最熱火朝天的24小時。黃朗和樂樂都信誓旦旦地想要“大干一場”。晚上他們,四小時班收了兩百多病人,下一班的許如芳的小組也收了兩百多。短短八小時,二十個小伙伴完成了519名病人的入住,一覺醒來,我們艙內的病人達到638人。
安徽援滬醫療隊
4月10日 相見不相識,但認得聲音
我們工作的崇明花博園復興館方艙醫院共A、B、C、D四個艙。由我院整建制接管D艙,這支155人的隊伍來自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宣城市人民醫院、宣城市中心醫院、寧國市人民醫院和涇縣醫院五家醫院。每班上班人員有可能來自2-3家醫院。起初,我們有過疑慮:大家來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醫院,能協作好嗎?搭班不別扭嗎?事實證明我真的低估了這支隊伍的凝聚力。
第一天上班,我帶的十人小分隊由弋磯山醫院、宣城市中心醫院和涇縣醫院三家醫院組成。上班前,我們彼此不認識,但自從進入更衣區開始穿防護服的那一刻,我們便開始了親密協作:“老師,你的防護服前面可能會摩擦眼睛,您調一下”“親,你看我口罩密閉的怎么樣?”你好,我好,大家好!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的!
搭了兩輪班,脫下防護服在一起等車的時候,我喊走在前面的隊友“沈超”,引來一句埋怨:“康老師你還不認得我??!”聲音一出,我立馬糾正:“是許晶妹妹!”“我不識得你的容顏,但我熟悉防護服下你的聲音”,這是合作了兩個班下來一位隊友的總結。
康建會在工作
4月17日 忙,大家都忙
為了大家防護安全,凌院長和趙主任一遍遍跑現場抓細節,親自對防護服進行層層把關。為了隊友下班能吃到熱乎的飯,他們聯系酒店購買冰柜、電磁爐、餃子湯圓。侯為順主任凌晨三點還在往群里發核酸采集名單,無論任何時候問他問題他都在線。護理領隊周志慶科護士長進方艙指導工作,出來時嗓子都啞了。
方艙里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挑戰。為了把工作做好,十一個小組長下班后,著急的不是吃飯睡覺,而是回顧一天的工作,總結流程改進流程。組員們也毫不懈怠,早早起床學習流程、了解艙內信息。幾乎每天晚上大廳里都有一個小伙子在電腦前整理名單、制作各類表格,那就是隊伍里的“excel小王子”黃朗老師,即便忙到深夜也從未見他叫過一次累。
抗擊疫情,絕不僅僅需要前線“大白”們的沖鋒陷陣,同樣辛苦的,還有我們的后勤保障和院感。王歡主任為了駐地生活和方艙內工作的物資保障,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手機總是一邊充著電一邊收發消息。院感的幾位老師,無論任何時候,接到艙內“大白”準備出艙的消息,都是愉悅地回答:“我來了”。第一次出艙脫防護服,我看到門口的院感老師沖我點頭,心里是熱的。
安徽援滬醫療隊在工作
4月22日 蕪湖也封控了
經歷了一些天磨合,方艙各項流程已逐漸清晰,工作順手了。新的考驗接踵而至:4月17日蕪湖開始靜態管理。孩子爸爸被困在醫院,家里只有孩子奶奶一人照顧倆娃。糾結過后,我跟孩子爸爸決定降低要求:大寶閨女的學習暫時不管了,隨她自由發揮吧,反正封控是暫時的,就等解封再補吧。也有些有趣的事,這幾天微信視頻,小寶兒子第一句話必是告狀:“姐姐今天又犯錯了”,而這犯錯的唯一標準就是讓他不滿意了,兩歲半小孩的邏輯真的是簡單而任性。
感謝科室姐妹們的幫助,芳芳微信教我在線遠程采購,明明直接把菜送到了我家門口。困難終將過去,但這溫暖,已深藏心底。聽說明天蕪湖要解封了。趕快解封吧。
4月28日 你無需知道我叫什么,你只要知道我能做什么
其實,方艙里的“大白”不僅僅有醫護,還有公安、消防和保潔等。這些人有的來自安徽,有的來自上海。即使搭班工作,大家也都互不相識,只靠著背后的名字互相稱呼,但這絲毫不影響工作的默契。昨晚,開水爐跳閘了,打電話給通訊錄上署名“上海消防”的電話:“您好,您是消防的老師吧,我們的開水爐跳閘沒熱水了,您來看一下?!薄昂玫?,我馬上來?!蹦銦o需知道我叫什么,你只要知道我能做什么,這就是方艙里大白們之間的默契。要收病人了,群里消息一出,迅速各就各位,護士們安排患者入住、登記醫療信息;署名“上海堡壘”的工勤組長指揮同伴為患者準備生活用品。
護士站旁的黨旗下,貼滿了感謝信。有大人寫的,有孩童畫的;有標準的A4紙,也有簡短的小紙片。不那么整齊,卻是溫暖人心。
志愿者發飯的時候,我說,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他說,你們辛苦了。我在布置走廊許愿樹的時候,引來幾位患者圍觀。人群里有人說,謝謝你們,安徽大白們真是好樣的。我說,謝謝你們的配合。
回來我就在想,我們互相感謝什么呢。我感謝他們對我們工作的配合,我感動于這種簡單而和諧的醫患關系。他們感謝我們拋家舍業來到上海,支援上海。其實,我們真的是一個目的,抗擊疫情,在這件事上,我們都是戰友。
安徽援滬醫療隊在工作
5月1日 勞動節的禮物
五一勞動節,勞動節不勞動還叫什么勞動節啊,必須不休息啊。昨天聽到好消息:安徽援滬醫療隊接管的方艙醫院已累計出院接近八千例。我們要一鼓作氣,打好攻堅戰!
今天起床睜眼第一件事,查查昨日的核酸結果,陰性,再一次心里默默感謝院感老師對我們嚴格的要求。越到后面,越不能掉以輕心。第二件事,看看上海每天發布的感染病例數字,沒有比這一個月更關心數字的波動。數字已有向好的趨勢,但真的,醫生護士上班,不到交班最后一刻,不敢說好。在抗擊疫情戰場,只要沒有完全取勝,就不敢輕敵放松。
今天的數字,明顯讓人有些振奮,通報中還有一句被加粗強調的話:“經專家綜合研判,上海市社區傳播風險已得到有效遏制”。
這應該是勞動節最讓人欣慰的禮物了吧。
5月8日 母親節,想孩子了
今天是母親節。
凌晨零點下班,收到女兒的視頻祝福,心里暖暖的。老公說,他忘記了母親節的事,是閨女想起來的,還堅持要給媽媽買束花。去年這個小姑娘已經有這種儀式感了,去年母親節大晚上神神秘秘地跟爸爸出去,捧回來一束花。
報名來上海前的那個晚上,她聽了我要去上海的消息,但不懂我要來干什么。頭埋在我懷里撒嬌:“媽媽我要跟你去上海,我帶著我的作業跟你一起去”。我哭笑不得。
出發前一晚,看我在收拾行李,女兒給了我一個皺巴巴的紙團。上面寫著:媽媽,到上海再打開。我才沒那么聽話,偷偷打開,里面還是皺巴巴一張紙,用記號筆寫著:“媽媽,到海上要小心?!卑焉虾懗珊I?,她大概以為上海在海上,海字不會寫,用兩條線加三點水代替。紙里還包著幾顆糖。
母親節,不禁想我在家天天嫌棄的閨女了。
相比之下,兒子就太不給力了。在媽媽和小豬佩奇之間,小豬佩奇無一例外地完勝,只要有小豬佩奇,要他跟媽媽視頻,干脆的兩個字“不要”。要是沒有小豬佩奇,標準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姐姐又犯錯了”。
兒子啥時候,能跟姐姐站在一起,好好配合錄個視頻祝媽媽節日快樂呀?五年后,弟弟就是姐姐現在的年齡。那時候,姐姐要上初中了,弟弟也上小學了,想想就挺美。
經歷過因疫情而分離的焦慮,以后我這個媽媽要對孩子們多一些耐心教導,少一些河東獅吼。
女兒送給媽媽的禮物
5月12日 這個護士節,雖然沒有小龍蝦
今天是護士節,我們援滬第40天。
雖然不能和科室姐妹們的相聚一堂,享受五月小龍蝦的美味;也不能和醫師戰友們送的蛋糕、鮮花合影,只能關在自己房間里感受手機屏幕那端鮮花的芳香,但因為身處上海,賦予我們護士節不同的意義。
我感受到了價值。40天沒管過孩子了,女兒明顯已自由過了度,這幾天不是作業質量太差就是壓根忘記帶。我懷著一顆忐忑而愧疚的心跟老師打個電話,電話那頭沒有一絲責備,都是關切:“袁媽媽你放心,孩子大方向沒跑偏,等你回來我們再揪細節。這段時間你只管保護好自己,孩子學習交給我,你是有大愛的人……”大愛,真的沒想到,一次援滬經歷,給了我如此光環。而我深知,這光環,只因這份職業。面對疫情,我的同事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踐行著護士的職責,而我只是有幸走到前線而已。
我感受到了認可,當然這認可不是第一次。昨天我在電腦前整理出院病人信息,一位六十來歲的阿姨過來,一臉愁容,她來了十來天了還不能出院,有些著急。當我跟她做完解釋,并指導她如何調整心態,阿姨雙手合十,紅了眼眶:“我們理解,都理解,現在這種情況下,你們能這樣關心我們,這份情,我們會一輩子記得。我希望我們趕緊好,你們也可以早點回家?!?/p>
聽到回家兩個字,我也控制不住酸了鼻子,趕緊笑著說:“阿姨您可別講了,我穿著防護服不敢流眼淚”。老人家輕輕拍了下我的后背,是安慰,也是認可。
5月13日 快回家了
下午5時50分,我剛把晚飯拎進房間準備干飯,聽到樓下周主任在窗邊電話安排工作:“明天我們跟B艙合并,今天……”我趕緊把頭伸出去:“領導領導,您剛才說的可是并艙?”看到周主任抬頭沖我點點頭。我圍著床轉了幾圈,恨不得出門奔走相告,無奈根據要求,非上班時間我只能在我的房間活動。
這幾天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什么時候結束戰斗,大家做好了堅守到月底的準備,竟然在13號的傍晚收到并艙的消息,我意識到,快回家了!
5月14日 申請上最后一個班
今天是我在上海的最后一個班。我本是休息的,但希望能見證D艙關艙時刻,跟相伴了43天的戰場來個告別,便跟領導申請上最后一個班。
下午3時20分,大巴車一如既往地緩緩駛進駐地。出發,一路上發現沿途的花都開了。
今天下午的核心任務是把我們艙內178位患者轉運、交接給對面的B艙。一進護士站,我的任務是給每位護士安排一份名單,讓其負責10位病人的引領、轉運和交接。周主任和柯主任負責在門口把控節奏,維持秩序。
給大家分配完任務,各就各位,我也領了一隊病人。在引導他們出門的時候一名病人問我:“護士,你們這艙一合并,是不是離關門不遠啦?”我回答:“是啊,我們馬上勝利啦!”下午5時18分,所有病人、物資交接完畢。大門緩緩關上的那一刻,如釋重負。
晚飯不想吃,索性不吃了。反正現在我們敢任性了,不像之前,不吃飯怕身體扛不住,吃不下也要強迫自己塞進去。
援滬的43天,我工作的上?;ú﹫@復興館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2130人,零死亡,零轉重癥、零醫護感染。我、我們的醫療隊、上海,都經受住了這場大考。